我是90年代生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90后”,可以说是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新时代人类,并没有经历过之前建国初期的痛苦与拮据。不过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生活的变化还是使我印象深刻的,知道这并不止一个仅仅出现在书本里的名词。
我从小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在一个小小的县城的偏远农村里长大的。90的年代的农村还是很落后的,虽然已经是可以吃饱穿暖的年代了,但还是过着朴素节俭的生活。小时候的我喜欢挑食,经常不吃这个,不吃那个的,每到这时奶奶就会讲我把小时候家里怎怎怎么苦,那个年代生产力不高,辛辛苦苦在公社里劳作一天才记两分,每天三顿都是红薯,并不是现在吃的那种又甜又好吃的红薯,而是那种只有高产量没有一丝甜味和口感的粗粮。早上蒸红薯、中午煮红薯、晚上红薯干,吃的经常便秘而且每顿都不一定够吃饱的。
我当时向来以为,年代不同了就该过上更好的日子,并且对之嗤之以鼻不以为意,可是后来不断地从书中和纪录片中了解到当时的史实,并且知道了即使现在,世界上仍有饥荒和极度贫困的存在。才知道如果不是改革的政策和前人的努力,我们就会生活在那个整天为果腹而挣扎的年代里。
90年代的农村里家电不敢说齐全,但总归基本的家家户户都有那么几件,不过电脑空调什么的,对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是遥不可及的。电视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多媒体事物了,不过由于电力并不发达,供电不足导致三天两头停电,不过这也导致每个停电的夜晚,在月光下总是充斥着和伙伴们打闹的欢声笑语,一个个的游戏项目都成为了如今美好的回忆。
如今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每次回老家都感觉和上次回的不是一个地方,当时泥泞的街道变成了如今的水泥路,当时街上随处可以看到的麦秸堆都变成了一辆辆的私家车。也忘了从哪一年开始除了电路损坏,好像就再也没有遇到过停电的事情了。家家户户电脑空调手机平板齐备,俨然一副现代化的生活景象,跟我儿时那个印象中农村大相庭径,再也找不到当时那个捉迷藏躲过的墙洞和和那几座破败的房屋了。人们的生活变好了,不只是口头上说的变好了,我都有如此深刻的体会,更别说上一代那些生长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了,不过唯一遗憾的是街上再也找不到如我们小时候一起奔跑玩耍的小伙伴了,电子化的娱乐方式代替了当初我们的那原始却纯朴的欢乐。
到了念书的年龄后就跟着父母在县城里住了,虽然不是沿海地区也非南方,但是由于矿产资源丰富,我们这个县城发展的还是蛮不错的,再加上有南北便利的交通,这里的生活让我明显感受到于农村的不同。不过二十世纪刚开始,私家车并不泛滥只有那些当老板的人才有,自行车是我们最喜欢的交通工具,别看那时个子小,但即使是二八的高梁大车也有独特的骑乘方式,每到周末就跟伙伴出去骑行兜风,快活的很,不过自从有了电脑和网络后这种活动就少之又少了。那个时候县城里并没有完善的公交系统,想要回老家只能赶着大早去搭乘去往附近大的乡镇的巴车。
而如今,街上已经看不见平常的那种家用自行车了,只有驴友酷爱的山地车,以及迫不得已代步来用的共享单车,家乡虽然还没有地铁这种便捷现代的交通方式,但是规划完整的公交已经使人们出行方式跟以前大不相同了,遍地都是的私家车已经使人们不再用搭乘亲邻的顺风车去县城或者市区了,那种当时写着招手即停的巴车也成为了回忆中才有的事物。
现在我在北京生活工作,这个可以称得上中国最发达的一线城市,衣食住行各种方便快捷,回想起以前的生活,仿佛书里的故事一般,只留存在记忆里,再也照不进现实了。现在的改革还在继续,家乡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每每回家总能发现更大的不同,人们随着生活质量的变化,奋斗的目标也在时刻的改变,朝气和蓬勃地发展体现在各个领域,除了物质以外,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在马不停蹄地前进,一切都向着美好的蓝图靠近,而我生活在这个幸福的时代,并且幸运的见证了这一切。
(北京航天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孙宇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