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航天报》对航天系统公司8511所一名设计师的支教助学经历进行了专题报道,全文如下:
6月带来了毕业弦歌的回响,我的思绪飘向了数千公里之外,回到了那个遍地格桑花的地方。
2018年,我本科毕业后,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奔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中学支教,打算用一年时间做一件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事。带着激动和好奇,我和队友们一同踏上了这片土地。
从江苏南京到西藏拉萨,旅途的疲惫被藏族朋友的热烈欢迎一扫而空,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孩子们红彤彤的面庞和清澈的眼睛。
“大家好,我是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学生,这个学期将为大家讲授地理知识。”在略显尴尬的片刻安静后,学生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了我。
课堂上,我带着大家了解了世界地图。从亚洲到大洋洲、从地大物博的祖国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帮助孩子们认识世界,是我在支教期间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这期间,我也接触到一些精准扶贫的基层干部和援藏干部,从他们那里了解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对责任与担当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在地理课堂上,我与孩子们的话题也从课本延伸到了课本外,从小小的乡村飞出了高原。“老师,世界地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呢?”“老师,你们大学究竟有多大呀,听说里面还有火箭和飞机?”孩子们对课本外的天空充满向往,对村落外的世界格外好奇。
看着这些在青藏高原上长大的孩子们,我由衷地希望他们能够有机会走出去看看,多了解我们的国家。一个想法要落地离不开集体的力量。寒假,在地方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下,我和支教团的队友们带着16名藏地学生来到南京开展公益游学活动,感受祖国各地的文化。
“哇,好壮观啊!这就是老师在课上说的火箭吗?”“老师,这些火箭都是真的吗?”“老师,你原来是专门造这些大家伙的呀!”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御风园内,各类飞行器模型引来了孩子们的声声感叹。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新中国第一架自主制造的飞机、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直升机排成一列,威风凛凛。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不断激发着我自己对梦想的审视与思考。在为孩子们讲解飞行器知识的同时,我也感到自己内心的梦想被再次点燃。追逐科研之光、传承信仰之火,这段经历在孩子们和我的心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加入中国航天科工航天系统公司8511所,成为一名航天设计师,追逐自己的梦想。
工作之后,我变得异常忙碌和紧张,虽然不能再回拉萨和孩子们进行深度交流,但我尽可能同孩子们保持着书信往来。
快节奏的生活里,你来我往的信件拥有神奇的魔力,仿佛可以让时间慢下来。一张张明信片跨越山河,继续为我们梦想的火种“添续燃料”。支教的经历也让我明白,在祖国西部,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让我们力所能及地照亮孩子的人生。
我也深刻感受到,大家群策群力做事可以发挥更大的力量。在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我通过学校的支教团联系了定点接受捐赠的学校,并向所团委提议举办一场爱心捐书活动。团员青年们将自己的漫画科普读物、文学书籍等募集起来,统一捐赠给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乐秋乡麻栗小学。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不久之后,我们收到了一封封饱含孩子们心意的感谢信:“我们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而我们探索世界的愿望被你们滋润着,渐渐萌芽。”
“因为有你们捐赠的图书大礼包,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我度过的最快乐、美好的‘六一’了!”
回信之外,还有2年级孩子用画笔画的一捧鲜花。这些来自孩子们的感谢让我和同事们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
回想在拉萨那一年,我看到了最美的蓝天白云、最纯真的笑容,也收获了最迅速的成长,坚定了自己走航天科研之路的决心。在同一片蓝天下,相信努力追寻梦想的人们都会收获灿烂而又充实的人生。
|